正在阅读:不上班、不创业、做一人公司:最好的8个生意(上)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资讯 / 情感夜读 / 正文

资讯.jpg
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不上班、不创业、做一人公司:最好的8个生意(上)

转载 0839.cn2024/12/12 16:47:51 发布 IP属地:未知 来源:营销公式研究院 作者:营销公式研究院 18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
短视频能不能爆,选题+开头,占70%;
生意能不能成功,赛道+品类,占99%。
很多人认为:所谓做生意,是从成立一个公司开始、有了第一个产品开始、或者获得了第一批客户开始。
但其实,是从你选择赛道的那一刻,就已经开始了。
很多没什么经验的人,想自己单干,都会选择那些准入门槛低、能力没什么要求、大家都能干的行业。比如电商卖货、自媒体要打赏等等。
但这个看似简单、偷懒的选择,其实是最难的一条路。
因为这代表,这个行业什么人都会进来。不仅有各个领域的巨头入局、还有形形色色的阿猫阿狗进场。前者推动马太效应、后者影响客户认知。原本就非常拥挤的行业,生存的空间进一步紧缩。
也就是大家常说的,红海。
中国有句老话叫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”,但在很多时候,好的开始,已经近乎是成功全部了。在个体商业这件事上,尤其如此。
那么,如果一个人不想上班、也没底气创业,只想凭自己的一技之长,做个小团队高变现的“一人公司”,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赛道和品类?
这篇文章,不讨论什么市场规模、复合增速、市场拥挤度这些专业的名词和数据。仅从最底层的逻辑出发,聊聊如果一个普通人要做个体商业,需要考虑哪些最重要的因素。
按照这8个关键指标,来选择赛道。读懂之后,你至少可以超过50%已经在单干的普通玩家、超过99%的初级创业者。

选择「刚需安全」的生意
在多数人的潜意识中,最理想的生意,都是发现一个没有人涉足的蓝海市场,然后快速发展、占领客户,获取趋势的红利。
几十年前,这个想法是行得通的。但现在,不太可能。因为14亿人,多的是比我们聪明的脑袋,能做的生意,基本都已经饱和了。
也就是说,今天在大品类的方向上,10个有8个,都已经有人做了。另外两个,一个是根本没需求、一个是去做的人都是惨淡收场。
举个例子:前几年,我服务过一个公司,那位老板发现,「社交电商+生鲜农品」这个领域,市场上完全没有人做,就觉得非常兴奋,要做这个赛道的中国第一家、开山立派。最后投了几百上千万,组了个70人的团队,没做起来,公司倒闭。
为什么?「社交电商」这个玩法本身,没毛病,当时也正是红利期。真正的原因,在「生鲜农品」这个词。
生鲜农品这个东西,价格低、利润薄、消费高频、比价路径多,根本不适合用户去分销、赚钱。而且最重要的,是产品不稳定,很容易发生客诉。
想想看,你今天给你三大爷推荐了一个民勤蜜瓜,后天他就来找你了,说这个瓜裂了个口,你们做的啥玩意,骗人啊。想想看,你推荐一个瓜,一共就赚2块钱,然后跟三大爷费口舌,用了俩小时,谁愿意干?
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行业,你能想到,但市场上没人做,因为根本做不了。
所以今天普通人想找生意的核心,一定是从红海里找蓝海。而不是自己造船,去开发一个新大陆。
所以,这是第一个指标,要选足够安全的大品类。也就是所谓的“刚需”,消费者对于这个品类的产品,有稳定的需求,不会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而降低。就好比,消费降级了,大家可能不会买一两千的贵衣服,但不可能不会买衣服。
这样一个品类,哪怕它是红海,但是只要你能占据很小的份额市场,也能获得足够的收益。
在这个维度上,还有一个点,就是:你这个品类是「真刚需」,还是「你以为的刚需」。
用什么判断?用消费者是否会「真金白银地掏钱」来判断。
比如就在上一周,我一个朋友跟我说,现在网上有人专门做助眠服务。说觉得这个太重要了,自己经常晚上睡不着觉,第二天疲惫一天。感觉这个服务简直就是刚需,这个市场肯定特别好。
然后我问他,说那你买这个服务了吗?他跟我说没有,这个好是好,就是太贵了,一次就要100多块钱。
你看,100多块钱,他就觉得太贵了
他是需要,但他的需求,是希望这个玩意免费就好了。这就不是「真刚需」。

选择「水涨船高」的生意
什么叫「水涨船高」?
水,是市场;船,是个体。
举例解释就是:你做A赛道,市场平均水平是100%,你做的比较好,你今天就增长150%,做的不太行,你就变70%。做B赛道,市场平均水平300%,你做的不咋地,但是也做了,最后收益是220%。
这个B赛道,就叫「水涨船高」的生意。它叫年复合增速、它对应着上升空间。
或者简单来说,它叫「趋势」。
那么要如何去找到这么一个赛道呢?我们不讲那些复杂的数据分析,直接给几个客观的指标,也就是底层的驱动因素。
1、年龄结构:比如老龄化驱动,可以带火银发经济;Z时代驱动,可以带火谷子经济
2、科技创新:一个核心科技的研究,可以带起N多行业。比如AI、人形机器人、低空经济、太空经济,都能让普通人有机会分一杯羹。
3、收入水平:比如消费降级时代,驱动口红效应,让大品牌的小物件爆火、让培训行业的需求开始增长。
4、场景革命:一个在A场景火过的东西,可能会在B场景再爆一次。比如同样是小饼烤串,加上下沉市场、氛围灯光、音乐表演、主题活动,淄博烧烤就全国人尽皆知。
5、政策引导:不多说了,中国有自己独特的举国体制」。政策可以瞬间干掉K12,也能瞬间带火一个行业,懂得都懂。
以上几个指标,是我认为,可以去在大逻辑下,去判断趋势的重要因素。这里也想再做个提醒,就是如果你是想做长期的生意、想做能养自己一辈子的生意,就还要再具备一个能力。
就是:学会判断「趋势」和「风口」的区别。
比如在知识付费行业,我举两个最常见的例子:第一个叫「AI」,第二个叫「发售」。这两个赛道,都极其火爆,通过这两个词一年变现几千万、上亿的,大有人在。
好了,这两者,哪个是趋势?哪个是风口?
你可以自己判断一下,我给你几个指标,分别是:
  • 国家是否有相关政策?
  • 是否有落地实体产业?
  • 是否能提高国家GDP?
  • 是否有大企业做布局?
  • 是否有高校开设专业?
风口,是快钱、是投机;趋势,是长钱、是投资。
挣长钱、才能长挣钱。


选择「不必教育市场」的生意
前两个指标,第一个是品类,要选择「水涨船高」的大品类。第二个是赛道,要选择「水涨船高」的趋势赛道。
下一步要思考的是,怎么好卖?
一个大前提是:选择是「不需要教育市场」的生意。
不需要教育市场,指消费者已经有清晰认知和接受度,因此其最大的优势,在于能够节省大量的市场教育成本与时间。同时,这种品类也更有利于创业者快速建立品牌形象和口碑。因为在自己熟知的产品中,消费者更容易对品牌进行比较和评判。
以奶茶为例,珍珠奶茶很早之前就已从台湾兴起,并逐渐风靡大陆。所以不管今天是霸王茶姬、喜茶、还是茶颜悦色,它都只需要输出自己的品牌故事、独特口味、新颖包装、消费环境,而完全不需要去解释「奶茶是什么?奶茶为什么好喝?为什么要喝奶茶?」
此外,这种品类通常具有相对完善的供应链体系。由于市场已经存在并发展了一段时间,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相对成熟。
那么,什么样的品类属于「不需要教育市场」?我觉得有以下四个指标。
  • 第一个叫「功能认知」。就是说这个产品在特定的场景下,99%的人都对它有明确的功能认知,知道它是干什么的。比如你要卖一个精英简历课,不管用户是职场人还是大学毕业生,你都不需要解释为什么要学写简历。但如果你要卖一个如何写书的课,就得去找用户痛点、画梦想场景了,因为我不知道为啥我要出本书。

  • 第二个是「大企业/大IP已经完成了教育」。大部分热门行业,都已经有大企业巨头凭借强大的资源和市场影响力,进行了广泛的市场推广和消费者教育。比如电商行业已有N多巨头,还有李某人这样的大主播,你永远不用跟用户去说,为什么网购很方便、还能退货、有保障。

  • 第三个是「传统经典」。这一点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沉淀与传承相关,在我们内心中有潜意识的地位。比如中秋节要吃月饼、端午节要吃粽子、XX地区的手工刺绣就是有名,这些东西都不用教育。

  • 最后一个是「顺应潮流」比如随时健康意识的提升,轻食这个品类就不需要去教育用户,因为大家哪怕自己不准备减肥塑身,也在身边朋友和互联网上被教育过了「轻食减肥又健康」这样的认知。

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,千万不要重新造轮子。
市场教育需要耗费的成本,不是任何一个普通人可以承担得起的,千万不要烧钱去做一些不知道结果的事情。

选择能「同时满足多个需求」的生意
这个很好理解:当一种产品或服务,能够兼顾多种需求时,就可以突破单一需求的局限,触及到不同类型消费者的痛点与爽点。
火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
首先,它提供了更多的口味需求。在好吃的基础上,你可以选择麻辣、清汤、番茄、冬阴功汤等多种锅底,能够满足不同地域和偏好的消费者需求。
第二,它提供了一种社交场景。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,共同涮煮食材,在欢声笑语中增进感情,这个场景本身就值得付费。
第三是仪式感。比如小料,有各种「网红搭配」方式;比如不同食材,有类似「七上八下」的不同涮法。不仅好玩、而且极具创意。
第四,火锅还代表了不同传统文化。比如铜锅、九宫格、板凳串串香,都有自己背后的故事。
因此各种火锅品牌,都在市场上蓬勃发展,市场规模庞大且稳定。
在这样的基础上,「能满足多个需求」的生意还有三个优势。
首先是忠诚度与复购率当一个生意满足了消费者多个层面的需求,消费者对其产生的依赖感和认同感就会更强
其次是抗风险能力在市场竞争压力下,单一需求的生意,可能会因为需求的变化、或竞争对手的冲击而陷入困境。而能满足多个需求的生意,则可以通过需求的多元组合,来冲抵这个风险、灵活应对。
最后是营销推广的多点化。如果你只有一个卖点,就只能从一个角度来做创意和宣发。而你有多个卖点,就可以围绕不同的需求层面制定营销策略,吸引不同需求的客户关注。
知识付费市场也是一样。
为什么现在IP做产品,都不是卖「课」,而是卖有N多权益的「年会员、私董会」?
为什么IP做发售,都要用「连麦发售」,买一个主IP的私董会,还可以从40个连麦嘉宾中,任选一个「福利」?
而且这个「福利」还是多重服务,是「线下大课+线上训练营+轻咨询+干货文档」?
这些,都是「能满足多个需求」的道理。因为它卖给你的不是「单个学习产品」,而是你全年的学习预算」。

已有0人点赞

1111.jpg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